坦干依喀湖慈鲷的选别与相关放养处理[转载]

[复制链接]
4531 8
红鼻剪刀Lv.2 发表于 2008-12-18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v class="t_msgfont"><font size="5"><strong>坦干依喀湖慈鲷的选别与相关放养处理</strong></font></div>
<div class="t_msgfont"><font size="5"><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转自:澳门第一水族网]</font><br/></font><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当提到七彩神仙(Discus)与短鲷(Dwarf Cichlid)的相关疾病时,多数饲养者能立即联想到寄生于体内的驼形线虫(柯氏钻头虫;Camallanus cotti)与六鞭毛虫(Hexamita;Octomitus),而当提到小型加拉辛科或鲤科鱼类时,又能举出诸如灯科症、白点病或水霉等多种由寄生虫或真菌所造成的感染症状。不过也许是因为非洲慈鲷总给人体健易饲的既有印象,因此当谈论到非洲湖产慈鲷的相关疾病,多数饲养者反倒感到陌生;甚至不乏许多饲养湖产慈鲷多年的爱好者,对相关疾病的控管与治疗,更是呈现束手无策的无助感。 <br/><br/>其实探讨发生于水族箱中的相关疾病,病原的出现不外乎外来鱼只或水体携入、未经管理的水质、底砂与滤材环境,以及由遭受污染的饵料生物所传播;而当同时存在病原、不稳定的环境状态,以及虚弱的宿主(host)时,便很容易爆发大规模的疾病感染与传播。由于水族箱的水量及空间皆属有限,加上以欣赏为主要饲养及造景主轴的饲养模式,也多让水族箱中的生物量,远超环境所能承担的负载,因此在疾病大规模的发生后,无异如雪上加霜般,轻则造成部份鱼只的损伤,或失去具有观赏价值的型态与色彩,而严重者则往往导致明显死亡,同时让每一个体都身陷病原威胁的窘况。 因此对于健康管理最具观念与相关操作的饲养者,绝对不是那些当饲养鱼只发生疾病后,藉由选择投入药品来舒缓病症或妥善治疗,而应该是在疾病尚未显现前,便藉由适当的隔离检疫、水质管理、投喂及环境控制,将有可能伤害饲养生物的病原,隔离于水族箱之外。而一般对于疾病的相关治疗,反倒成为一种在伤害已经发生后,才采取的消极处理策略。 <br/><br/><strong><font size="5">如何挑选健康个体 <br/></font></strong><br/>当在水族馆中见到成群泳动的湖产慈鲷,或是分别在不同水层与岩石缝隙间相互追逐的个体,不知道多数饲养者在挑选个体时,是以什么样的角度与观点,去选择一条或一对自己所喜爱的鱼只?是选那最具体型或色彩优势的?还是刻意在性别上作区分,亦或仅是任凭店家的推荐与选择? 其实如果能摒除价格对于挑选个体时的限制,建议饲养者在选别所欲饲养的种类时,不妨能花些时间,分别以出现于单一饲养环境,具有相同种类的个体进行大规模的观察。这种粗略的观察方式,主要是先判断同批个体是否具有正常的健康状况,因为多数出现于水族馆中的相同物种,多半是在相同的状态下输入,或是具有相同的来源背景;例如来自同一次的进口,或是由同样一家繁殖场供应,甚至来自于相同的亲源。如果发现群体中有数只个体出现无精打采、失去活力与摄食意愿,甚至是在显而易见的体表部位出现明显病症,那么可以预期的是,如果未经实时处理,不但会将相关感染迅速地传播至其它个体,同时也多容易成为携带病原的媒介。因此对于这类个体,就算是挑选其中最具活力、色彩倍显鲜艳的个体,那种美丽与欣赏价值都是短暂的;当然这种有可能成为病原传递媒介的个体,是绝对禁止选购并携回饲养的;格外是无论其价格是多么诱人,这些看似「短暂稳定」的个体,都是毫无饲养价值的。 当仔细审视种内每一个体的活力、食欲与体表状态都是健康无虞的,饲养者则可针对种群中的特定个体进行健康判断。由于多数种类的湖产慈鲷,特别是雄性(male)个体,在接近生殖成熟后都会逐渐显现领域特性(territory),因此时可见到特定的1只或数只个体,会不断地藉由驱赶、追咬与甚至打斗,在环境中为维持其占有活动空间、配偶甚至食物资源的优势。而这种随生殖成熟快速发展的领域性,除直接地影响个体活力与体色表现,同时也连带的会造成其它同性个体在成长、活动与体色显现上的些微干扰。因此除非是那些已达生殖成熟阶段,并占有环境优势的特定个体,能够展现属于种别特有的色彩与光泽外,多数种群中的个体,格外是一些同性的年轻雄鱼,往往在色彩与活力表现上受到抑制;不过这种因为竞争所造成的抑制与紧迫,多与疾病所造成的虚弱是明显不同的。 对于一个拥有稳定健康的个体而言,除了具有光滑清澄的眼球表面、完整且具有特定金属光泽的体表,以及由鳃部正常开阖所见到的稳定呼吸速度外,同时泳势应是平稳协调的,由侧面或背面可见到各鳍充分开展,且胸鳍与腹鳍多可呈现对称性的轻柔摆动;此外个体在水层中的活动状态应该是稳定与连续的,不该有异常的急促性抖动,同时也不应出现突冲性的泳动,并以身体摩擦砂层或岩石表面。 <br/><br/>此外摄食意愿也是在挑选个体时,可列作判断健康状态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多数个体对于光影或人们的接近,会因好奇并与投喂动作产生联想,因而聚集于缸中特定的角落;同时当饵料投入后,有多能积极的摄取,甚至在抢食的过程中引发短暂的追逐与打斗。然而如果在饵料投入后,个体丝毫没有摄食意愿,或仅趋前但却并未积极抢食,在排除饵料种类不当、品质产生变异或环境水温过低等干扰个体摄食意愿的因子后,也许就要针对个体的健康状态进行更进一部的观察。因为会产生拒食现象的个体,其生理与健康状态多已受到病原相当的影响;格外是一些出现于消化道的相关感染症状,除显出无精打采与活力低下外,也常伴随因长时间拒食所显露的瘦弱、背部肌肉萎缩并呈单薄、腹部凹陷以及肛门部位的红肿与异常黏液排出。</font></div>
最爱短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8

红鼻剪刀楼主Lv.2 发表于 2008-12-18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9723"><font size="4"><font size="5"><strong>放养前的对水与检疫处理 <br/></strong></font><br/>慎选在健康表现上呈现稳定状态,同时能在投喂时积极抢食的个体,其实仅是维持日后稳定饲养上,最基本的开场功夫;不过令人感到不解的,却是部份饲养者宁愿放弃以健康活力为首要条件的选择前提,反倒却以价格或个体的体型为选汰重点,也难怪在接下来的饲养与管理中,总充满了令人感到棘手的诸多问题。不过却也可别因为选择了健康个体,而就此放心的将个体随意放养于缸中,因为从购回到入缸的过程中,个体本身与用以捞取的网具,甚至是包装用的水体,都有可能成为携带病原的传播媒介;此外部份病原由于具有潜伏期(latent period),因此即便是个体看来健康无虞,但对于病原在饲养过程中的感染与传播可能,却丝毫不可轻言大意。 因此针对于新入缸鱼只的健康控管,以及杜绝相关病媒或病原传播的路径,绝对有必要进行相关的检疫管理。首先在抓取或网捞个体时,应该留意网具是否在不用时浸泡于浓盐水或掺有甲基蓝(Methyl Blue)的溶液中,藉以降低在捕捉时的感染可能;因为对于多数湖产慈鲷种类而言,在背鳍、腹鳍或臀期的前缘部位,多具有由硬棘(spine)构成的尖锐构造,因此如果网具不洁或曾经接触过离病鱼只,经常会藉由网捞过程中的机械性伤害,如黏液分泌、鳞片脱落或明显穿刺,为病原打开了感染与传播的一条通路。另外则是用于包装与运送鱼只的水体,由于多数包装用水体取自原本饲养鱼只的水槽,在高密度饲养、未经充分管理与饲养对象变动频繁,甚至曾经接触过罹病鱼只的复杂状况下,往往成为病原滋生的温床,甚至是传播病原的源头,因此对于用以包装或运送个体的水质,切莫让其进入自己的饲养环境中。因此建议在鱼只购回后,最好仅将未经拆封的完整包装,直接至于水槽内使其袋装内外的温度一致;或是可直接将包装用的水体连同鱼只,一同在开封后倾入一个可防止个体跃出的胶桶或盆子,然后在以风管抽取缸水,搭配调节阀的作用,让缸水慢慢以滴流的型式,达到水质调整与让个体能充分适应的对水处理。 <br/><br/>冒然急促换水 <br/><br/>或将个体在瞬间置入水质状态完全不同的环境中,经常会引发个体在生理上产生紧迫(stress),而这种于个体生理上所产生非特异性的刺激反应,往往会增加个体对于疾病的感受性,甚至在短时间内加速显出严重的相关感染症状。因此在购回个体移入缸中前,应该利用些微的时间,对新进个体在缸外环境,同时进行对水与初步检疫的相关处理;这种看似繁琐的对水或药剂浸泡操作,虽然偶尔会令一个正因拥有全新饲养对象而兴奋无比的饲养者,如当头棒喝般地浇上一盆冷水,然而如果能确实操作,却可为日后的相关管理,省上许多不必要的金钱与时间花费,当然对于个体的健康也具有绝对正面的助益。 <br/><br/>对水 <br/><br/>的工作应该是平顺和缓的,饲养者可利用风管搭配调节阀,让缓缓引入的缸水与原先饲养的水体,逐渐在pH值、水温、硬度与其它水质因子达成稳定的状态;而如果仅以舀水入袋的方式进行对水管理,建议最好能在降低每次舀入水体的比例,同时却又延长每次舀入间的时间。和缓的对水对个体适应环境,具有绝佳的正面帮助,同时在个体入缸后,不但无须藉由调节生理消耗能量,同时亦可避免在适应初期因为稍显呆滞与笨重的行动,而成为其它个体排斥与攻击的对象。不过不论是以滴流方式对水,或是简易的舀水入袋进行相关操作,最重要的是要时时留意个体在对水过程中的相关反应,同时最好也能藉由适当的打气,维持水中一定程度的溶氧。此外在对水过程中,须尽量避免对于个体频繁的拍打、捞取或触摸刺激,并于对水容器的上方加盖,以面个体在受惊吓时不慎跃出。 <br/><br/>而在对水处理的同时,饲养者就可依据个体的体型、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针对特定的处理对象,并考虑水体体积的大小与药剂有效浓度,选择适当的药剂进行相关检疫管理;不过在此所指的「药剂」,虽然来源多为用于治疗特定疾病的投用药剂,但却因为使用目的、作用对象与施用浓度上,与实际用于「治疗」的处理颇有差异,因此反倒多将其以「消毒剂」或「杀菌剂」来称呼。一般经常使用于新进个体检疫的消毒或杀菌性处理剂,多半是在杀灭对象上呈现广泛、用量轻省经济、短时间具有杀灭病原的优异效果,同时对于处理鱼只本身不会造成明显刺激的温和性用药为主;常见者例如原本用途为染剂的甲基蓝、具有优异氧化能力的高锰酸钾、取得极为方便的粗盐,或是一些在药理构成机制上,属于抗生素(antibiotic)类的四环素(oxytetracycline;OTC)、氯霉素(chloramphenicol)以及磺胺剂(sulfanilamide)等。与实际用于疾病治疗上的剂量相比较,应用于新进鱼只检疫的使用剂量,往往仅有前者的1/5至一半,其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对于可能随新进个体或包装水体,携入饲养环境并造成传播与感染的病原,进行相关杀灭与管制处理。 <br/><br/>但持续30~90分钟的对水与初期检疫处理后,个体如果在活力与健康状态上不显疲态或不适,便可在沥去绝大多数的处理水体后,将个体缓缓的放养于环境中。虽然此时的个体多因先前充分的对水适应,而呈现相当良好的活力,甚至部份个体还表现旺盛的救食意愿;不过建议对于新放养的个体,最好能维持24~48小时的禁食管理,并且时时观察个体在泳姿、外观体表的完整性、与混养对象的互动状态,甚至是个体在环境中的活动状态,都须有较其它个体更为细心的持续注意,直到个体能稳定应环境、积极表现摄食意愿,并与群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font></div>
最爱短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红鼻剪刀楼主Lv.2 发表于 2008-12-18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9724"><font size="4"><font size="5"><strong>日常管理中的健康评估与相关检视 <br/></strong></font><br/>我们当然希望能在饲养环境中,见到个体持续而健康的成长,并充分展现种别独具的型态与色彩魅力。不过令人常感沮丧的,却是在饲养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不洁饵料、过量投喂所导致的水质恶变、因新进鱼只所造成的病原携入、感染与疾病传播,甚至是环境老化所引发的个体不适,因而影响个体的健康生理,甚至造成部分个体的死亡。因此为能达到在生物表现不适与感染病症前,饲养者便能控管防治于之前,日常管理中的健康评估,与针对个体在型态、色彩及行为表现上的相关检视,绝对有其需要性与必要性。 <br/><br/>在湖产慈鲷的相关饲养管理上,一般建议进行日常检视与健康评估,应该依据对象区分为针对「环境」与「饲养个体」两方面;前者所指的包括了诸如亚硝酸(NO2-N)、氨/铵(NH3/NH4+-N)、pH值与硬度等水质条件、底质状态与滤槽内的各种滤材寿命,而后者则主要以观察饲养湖产慈鲷,或是出现于混养搭配上的其它鱼种,甚至是诸如螺类或水草等向来不被重视的配角。 <br/><br/>也许是因为饲养风气与观念不同,因此对于本地的饲养者而言,鲜少有人为饲养的湖产慈鲷,准备专门用以监测水质的pH值或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ORP)测定仪,甚至连用于简易滴定方式测定水中酸碱值与硬度的滴剂组,都很难见到相关的使用状态;而这就究竟是代表本地饲养者无须倚赖测定组的高超饲养技巧?亦或是不具有正确的水质管理与饲养观念?我想这答案是心照不宣的!由于坦湖慈鲷是生活于高碱性与高硬度环境中的特有慈鲷种类,因此其对于存在于水中的含氮废物,或是于底质还原层中累积的硫化氢浓度,其实是相当敏感的,倘若一般饲养者无法由日常的水质与投喂操作进行相关管理,而又同时忽略对于水质状态的了解,往往当气压或水温产生明显变动时,就可能见到鱼只表现极端不适,甚至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 <br/><br/>而以「个体」为单位所进行的健康评估与相关检视,则多着重于个体体表与各鳍的完整性、呼吸频率、胸鳍与鳃盖的开阖速度、摄食意愿,以及个体间的互动状态差异。一般而言,拥有良好且稳定状态的健康个体,体表与各鳍基本上是完整且可自由开展的,如果在基部或边缘出现溶失、出血或结节,往往表示个体正苦于其它个体的追咬,亦或是病原生物的侵害;而两者间的最大不同,则是病态性的症状会持续扩展,而如果仅是个体间的竞争与打斗,在妥善隔离或投入荫庇物后,便多能有效地加以改善。此外对于一只健康的坦湖慈鲷,体表多半是光滑且能散发特殊的金属光泽,如果出现肌肉白浊、开放性的溃疡(ulcer)、出血甚至是黏液的异常分泌,则应尽速隔离并实时谋求相关治疗处理。 由于多数饲养者对于疾病病症与相关感染病原显出陌生,因此对于个体健康状态的相关判断,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观察个体的泳姿及摄食意愿,一旦个体会在平稳的泳动过程中,突然出现如触电般的冲撞、异常的扭动身体,或将身体擦磨物体,并对刺激失去立即闪躲的能力,以及失去对投入饵料的就食意愿时,都再再显示出个体在健康上已出了状况,需要实时的隔离、治疗与妥善对待。 <br/><br/><font size="5"><strong>坦干依喀湖慈鲷的疾病诊断与相关管理 </strong></font><br/><br/>Chi-Yang, Huang <br/><br/>疾病产生的原因,不外乎是不良的环境状态、虚弱的宿主(host)以及病原生物的存在;而近年来针对个体营养需求进行相关试验,亦指出品质不良或失衡的营养供应,也是导致个体罹病的主要原因。 首先提到的「不良环境状态」,除了专指在饲养环境中持续变化或累积,诸如氨、亚硝酸、硝酸、pH值与硬度等各项水质因子外,同时亦涵盖了底质、过滤与曝气系统,甚至包括日常的相关管理。 其次「虚弱的宿主」则专指因为受到紧迫原(stressor)刺激而产生紧迫(stress)的个体,或是因为打斗负伤、体表出现明显开放性伤口的个体;而这些看来不甚严重的黏液分泌、鳞片脱落或是鳍条破损,都有可能成为病原进入鱼体,并造成相关感染甚至大规模传播的主要路径。 <br/><br/>而「病原生物的存在」 <br/><br/>所指的则是经由鱼只或包装水体所携带,或是藉由诸如网捞及捉取等实际接触,而进入环境中诸如病毒(virus)、细菌(bacteria)、真菌(fungi)、原生动物(protozoa)以及其它大型的体内与体外寄生虫(in-vivo与in-vitro parasites)等。这些潜藏于底砂、滤材或缸中任何角落的病原生物,平常可能受到稳定环境的抑制,或是健康个体所拥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作用,因此并不会对个体的健康造成危害;但是当环境条件丕变,个体的活力与食欲低下之际,牠们便多会趁隙而入,并对个体展开毫不留情的攻击。 <br/><br/>至于「失衡的营养供应」 <br/><br/>则是针对经常发生于人为饲养过程,在投喂管理上持续使用单一来源或种类的饵料所导致,发生的原因虽然并没有明确的病原,然而在时间的累积下,仍会对个体造成诸如骨骼畸形、鳞片脱落、体色不彰甚至下颚脱出等现象;而这种因为失衡营养所造成的病变,即为一般所称的「营养性疾病」。 <br/><br/>其实不论使用的饲养水槽有多么的大,或是在自动化控制的精细操作下,水质状态呈现的多么稳定,请切记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那便是不论是任何一个以「观赏水族」为出发点,并拥有众多饲养生物的水槽,都因为已违背了原本物质循环的路径,同时在有限空间的限制下,多承载了远超或环境负荷的生物密度与生物量;加上鱼只进出的频繁、饲养底质与滤床的快速老化、个体持续失衡的营养状态,甚至是灯光照明给予个体持续的紧迫与刺激,都让整个环境在面对病原生物的攻击时,承担着极大的风险。 <br/><br/>因此本篇内容虽主要在介绍发生于坦湖慈鲷饲养过程中,经常可见的相关感染症状,然而最终的目的,却是希望每一位饲养者,能够藉由各式病原导致个体感染后,所呈现的危害与损失可能,而能在感染与大规模传播前,便先行达到阻隔、限制甚至排除饲养个体暴露于病原危害的阴影下;而至于其中所谈到的部分关治疗,则是在难以避免或错失防范机制后,所必须采取的消极策略。</font></div>
最爱短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红鼻剪刀楼主Lv.2 发表于 2008-12-18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9725"><font size="4">病毒性疾病 <br/><br/>就多数以兴趣或娱乐为出发点的业余湖鲷饲养者而言,由于在饲养管理过程中,相关检验设备阙如,因此对于这类造成个体相关感染的病毒性病原(virus pathogens),多半无法确实的藉由镜检观察,同时也因为对于相关病症的陌生,因此往往到了极为严重的大规模传播,依然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br/><br/>病毒具有异于一般病原生物的特性,因为当未接触或觅得宿主前,它们多半表现出非生物的状态,而一旦入侵宿主细胞后,则又会驱使宿主细胞听命行事,因此在目前对于病毒的归类,仍介于生物与非生物间。此外病毒的颗粒极为微小,往往需要透过细胞培养与电子显微镜(electronic microscope;EM)的观察,加上相关感染症状主要是造成细胞内如凋零或空泡等相关病变,而表现于个体生理上则多以脓包或结节为主,因此也造成湖感慈鲷在感染病毒性疾病后,难于诊断与进行相关建议治疗的窘况。 <br/><br/>以发生于坦湖慈鲷饲养过程中经常可见的病毒性疾病,经过相关病原分离、纯化培养与攻击试验,发现主要多为被称为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的病原。遭受感染的个体不但容易出现各鳍基部或边缘的白色隆起颗粒、局部体色黑变、未因机械性伤害而造成的鳞片脱落,同时偶尔可于体表处见到零星的出血溃疡。此外在上述症状外,还会随着个体活力与食欲的降低,逐渐出现腹水、眼球自眼窝处明显突出,并多会出现角膜混浊或白变等现象。而令饲养者感到更加棘手的,则是在水温不稳定的春秋两季,这类好发性的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 Infection)的相关感染症状,亦多会伴随链球菌症(Streptococcicosis)一同发生,或是与嗜水性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一起,造成饲养鱼只的大量感染与迅速传播,甚至产生明显的死亡损失。 <br/><br/>类立克次体的相关感染 <br/><br/>多发生于水温不稳定的换季阶段;同时持续偏低的饲养水温,或是变动幅度明显的日温差,也会导致个体在紧迫所造成的抵抗力衰退下,增加对此类病原的感受性。饲养者可以藉由针对个体的外部观察,进行相关病症的判定;个体除了食欲与活力明显减退外,多会在各鳍基部出现白色结节或泡状突起,肛门部位偶尔会有红肿或渗血外,同时于体表皮与各鳍出现明显溃疡。而在针对死亡个体进行解剖,则不难由腹腔检视中,轻易见到病材的脾脏(spleen)、肾脏(kidney)、肝(liver)、鳃丝(gill)与生殖巢出现白色结节。 <br/><br/>相对于多数因细菌或寄生虫所造成感染病症的相关治疗,遭受类立克次体感染的个体,较不易以药剂的投用获得明显改善;反倒是应在早期针对罹病个体进行隔离观察,并充分作好环境控管,及留意其它个体的健康状态。而对于部分出现结节、脓包、溃疡或突眼的个体,未必免其再受到诸如链球菌(Streptococcicos spp.)与嗜水性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再次感染,因此多建议在隔离过程中,分别于水中投入15 ppm的四环素(oxytetracycline;OTC),或在确定个体仍有摄食意愿时,将粉末状的OTC以50~75毫克(milligram;mg)/每公斤鱼体重的添加量,混入饲料中进行口服投喂,只要在温和与稳定的持续疗程下,约1星期至10后会有明显的改善。 <br/><br/>细菌性感染 <br/><br/>在湖产慈鲷饲养过程中,不论是水族箱、池塘、温室或繁殖场等不同型式与管理方式的饲养环境,具致病性的病原菌株,也许是最常见于湖产慈鲷感染的病原种类。这些病原菌可能藉由水体传播,也可能隐藏于不洁或受污染的生饵,甚至是长期躲藏于底砂或滤材环境,等待适当实际攻击、入侵并造成个体的感染;不过观察这类病原菌株主要的感染路径,多数还是藉由长期存在于水体中,一方面仰赖持续优养化的水质滋养增殖,另一方面则是等待个体在不适的水质状态刺激下,体表或鳃腔间的黏液增厚,或是个体因竞争与打斗,造成体表出现暴露于环境中的开放性伤口,而这些皆是病原菌株入侵个体并进行感染的大好机会。</font></div>
最爱短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红鼻剪刀楼主Lv.2 发表于 2008-12-18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9726"><font size="4">主要感染湖产慈鲷的病原性菌株 <br/><br/>包括了嗜水性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链球菌(Streptococcicos spp.)以及被归纳于产黄菌属下的Flavobacterium columnare;同时随着病原菌株的不同,相关感染症状与治疗方式,在投用药物种类与浓度上都稍有差异。例如嗜水性气单胞菌(A. hydrophila)主要出现于体表的相关感染,像是于体侧或各鳍基部的明显溃疡、吻端的红肿与出血,甚至是个体于肌肉部位出现溶释状的穿孔、发炎与肿胀,以及在严重感染下所造成的出血性败血症等,皆与气单胞菌脱离不了关系。而对于链球菌(Streptococcicos spp.)所造成的感染,则多会出现突眼、腹水与内脏部位的明显白色结节,甚至在感染后期,可见到个体伴随多种感染的痛苦症状。当然一旦受到气单胞菌或链球菌的感染,个体不但会失去活力与食欲,同时也往往因为在环境或群体中不再具有任何竞争上的优势,因此也多常瑟缩地躲藏于缸边角落,甚至成为其它鱼只攻击的对象。 <br/><br/>有别于气单胞菌与链球菌所造成的感染 <br/><br/>Flavobacterium columnare虽说亦会造成体表溃疡,但以比例及严重程度看来,则仍多以鳃部为主要表现病症部位;此外由于个体在感染后,多于相关部位组织出现明显的重迭柱状,因以亦被称为柱状症(Columnaris disease)。其实造成个体感染柱状症的F. columnare,是多数养殖环境中的常在菌,只不过当环境状态持续恶变,加上个体在紧迫与刺激状态下,所呈现的虚弱生理状态,往往容易加速相关病原的感染,并在短时间内见到相关感染症状;例如当温度变动频繁、水质不佳、个体存在明显外伤、饲养密度过高或营养缺乏时,经常可以见到个体苦于F. columnare的感染。而发生柱状症的个体,除了失去活力外,也经常见到各鳍紧贴体干,或呈现不对称开阖的异常状态,甚至泳动趋缓、无精打采地上浮至水层表面、对刺激失去闪躲意愿,并由上方观察,可轻易见到个体背部接近背鳍基部的肌肉,出现失去光泽的明显白浊,或是异常的苍白色。 <br/><br/>在实际临床的治疗上,对于气单胞菌与链球菌的相关感染,多建议以抗生素(antibiotic)类药品进行药浴;而部分仍具有摄食意愿与能力的个体,则或可伴随口服投药,一方面有效缩短治疗时间,一方面则能双管齐下,以两面夹杀的方式灭除病原,不过前提必须是个体的活力与状态,仍维持基本的水准状态。红霉素(erythromycin)是经常被用于药浴的抗生素,而如果要以口服方式投药,则可选择Tetracycline 75-100 mg/kg、OTC 50-75 mg/Kg of fish/day for 10 days或Amoxycillin 40 mg/kg of fish/day for 5 days而在使用浓度与剂量上,则分别为75~100、50~75以及25~40毫克(milligram;mg)/每公斤鱼体重,并混入饲料中进行投喂。而感染柱状症个体相关治疗处理上,则不妨选择分别以0.1~0.2 ppm的硫酸铜(Copper sulfate)、1~1.5 ppm的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nate)或15~20 ppm的欧索磷酸(Oxolinic acid)进行相关药浴。 <br/><br/>不过不论是以抗生素治疗气单胞菌与链球菌的感染,或是以重金属与强氧化剂,改善并舒缓个体在感染柱状病后的相关症状,重要的是必须拥有正确用药观念,并能妥善掌握投药管理,以避免病原在持续投用单一药物下,于逐渐适应后产生抗药性(drug resistance),或是诸如硫酸铜与高锰酸钾等成分中,重金属离子于底砂或滤材环境中所导致的累积效应。 <br/><br/>真菌性病原感染 <br/><br/>真菌性病原即是一般饲养者俗称的水霉,不过依据发生部位与原因的不同,可以将造成湖产慈鲷感染真菌性病原的症状,区分为较不容易显露于外的鳃霉病,以及多出现于各鳍末端与体表破损处,外型一如绵球般的水霉症。 <br/><br/>主要以感染鳃部为主的鳃霉症,主要发生于个体久处于低溶氧与优养化的环境,此外当水质中存在过多的悬浮颗粒,或是饲养水槽中长时间未进行相关清洁与水质更换,环境持续老化也很容易造成个体罹患鳃霉症。在感染初期,真菌菌丝虽大量增生,但并未到达完全影响鳃部功能的影响,因此罹病个体的初期症状,仅为呼吸较为急促,同时两侧鳃盖的开阖幅度不一;而如果此时未加注意并积极从事相关治疗,伴随而来的往往是个体在进行相关病灶的触压观察时,鳃部会有掺杂血丝,或是大量污黄色的粘液性物质流出,而观察鳃部组织,则可发现受感染的鳃部会有明显充血、出血、大量分泌粘液,鳃丝颜色不但呈非健康性的暗红与失去光泽,且鳃丝明显肿胀。而随着病情持续恶化,还可发现鳃丝出现溃烂与缺损的现象,此时鳃组织不但因大量出血导致贫血,同时鳃丝也随之褪色变白。 <br/><br/>而另一种的真菌性病原感染 <br/><br/>则多出现于体表、各鳍基部或末端,以及具有明显开放性伤口等相关部位。这种出现于体表或鳍部的水霉感染,多半在外型上呈现棉絮或绵团状,同时多先会以单一或局部的区域出现,然后逐渐扩散。造成个体于体表或各鳍感染水霉的主要原因有二,一为个体久处于低温的环境中,另一则为个体在因捞捕、捉取、竞争或打斗的过程中,因体表出现明显的开放性伤口,而导致病原趁隙而入并造成相关伤害的二次性感染。初期症状看似轻微,多仅有突出的白点或棉絮状构造,然而如果放任不加治疗,不但霉菌感染的范围会逐渐扩大,同时还多会造成病灶部位周围的溃烂与组织坏死,甚至引发相关的烂鳍、烂尾、出血性溃疡或是坏疽现象。 <br/><br/>对于鳃霉症或出现于体表感染水霉的相关处理,前者由于病原直接对个体的代谢系统进行损害,因此在一旦发现后,必须立即的加以治疗;而后者则因为对个体的伤害不如前者,虽说饲养者可藉由提升环境温度或隔离罹病个体的缓和疗法,进行相关处理,但是却不代表对于这种在病情变化上较显缓慢的相关感染疾病,可以采以放任或掉以轻心的态度。对于鳃霉症的处理,建议可以使用市售专门用以治疗个体罹患鳃霉或烂塞病症的相关药剂,当然也可以使用诸如优碘、BKC或是海亚敏(Hyamine)等药剂进行处理;不过在自行以药剂处理时,除须留意剂量的安全范围与药剂本身所具有的毒性以外,也须针对部分对特定药剂呈现敏感的物种多加注意;一般而言以优碘处理鳃霉病,建议使用剂量为0.1~0.2 ppm,而四级胺中的BKC或是海亚敏(Hyamine),则分别建议使用0.5~1 ppm,进行相关的药浴处理。而对于出现于体表的水霉症感染,多建议使用甲基蓝或硫酸铜进行药浴处理;前者为一种具有深沉蓝色的染剂,遇光具分解性,而后者对于脊椎动物则多具有明显毒性。因此在投用剂量的使用上,前者多以无光照、移除造景物与水生植栽,伴随加强打气及提升水温的环境状况下,以2~5 ppm进行药浴。至于硫酸铜则多建议仅以0.2~0.5 ppm的剂量,进行短时间的药浴,并在重复投药时必须进行适当比例的流加水,以免造成药性浓度的明显累积,进而对于饲养生物造成伤害。 <br/><br/>寄生虫(Parasites)感染 <br/><br/>在湖产慈鲷容易感染的寄生虫疾病中,白点病算是发生机率最高,同时也最被一般饲养者所了解认识的。然而相当矛盾的,却是多数饲养者往往轻忽了白点原虫对于慈鲷的伤害,总认为多数种类的湖产慈鲷体质强健,因而在病程中错失了在感染初期的治疗时机,而让个体承受不少的伤害与损失。</font></div>
最爱短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红鼻剪刀楼主Lv.2 发表于 2008-12-18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9727"><font size="4">发生于湖产慈鲷的白点病 <br/><br/>主要是受到白点原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感染;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分别发生于淡水鱼与海水鱼的白点病,虽然在罹病个体的外部病症十分相似,不过感染原却截然不同(感染海水鱼的白点纤毛虫为Cryptocaryon irritans)。发生于淡水观赏鱼中的白点病,简称为Ich,是一种好发于季节更换与水温不稳定环境下的寄生虫感染病症。白点虫的虫体呈卵圆形,以不经染色的普通镜检观察,便可分别于感染个体的鳍膜与鳃丝上,轻易见到呈现马蹄型状核的白点原虫。白点原虫主要寄生于鱼体的体表、鳍膜以及鳃间,除会造成搔痒难耐,促使个体偶尔向触电般地抖动体干或各鳍,或不断以身体摩擦砂层与粗糙的岩石表面外,大量寄生于鳃部的虫体,也在不断损耗个体营养吸收的同时,不断地刺激鳃部分泌黏液;而这层大量分泌并包覆于鳃丝表面的黏液,正巧阻挡了新鲜水体与鳃丝中微血管进行气体交换的效率,而这也是为何多数感染白点病的罹病个体,在呼吸速率上总显得异常频繁,然而相对的活力却不见有任何增加。 <br/><br/>以往对于湖产慈鲷或其它淡水观赏鱼感染白点病时,最直接地处理方式便是在升高水温的同时,添加具有杀灭虫体能力的甲基蓝(methyl blue)溶液;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上,却会发现甲基蓝不但会造成明显的染色干扰,同时随光照而逐渐衰退的药效,与无法长时间针对虫体与休眠卵进行杀灭能力的缺点,也让甲基蓝在使用上益显窒碍难行。 <br/><br/>其实要杜绝白点病的相关传播与感染,鱼只在入缸前的检疫管理,以及避免来源不明或不洁的水体进入饲养环境,是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其次则是避免环境中过于明显的温度变化,以及常保水中含氮废物浓度与悬浮颗粒在标准以下。而一旦发现饲养鱼只出现不规则的抖动各鳍、扭动体干、左右胸鳍及两侧鳃盖不对称的开阖,或是常于岩石或底砂有摩擦身体的现象,甚至是在眼球周围、各鳍鳍膜与体表出现白色斑点时,便应即刻采取相关治疗工作。如发现鱼只﹐便应及早治疗。如果个体罹病情况尚不严重,建议最好能在供应充足溶氧的前提下,提高水温至28~30℃,并维持环境水温保持在较一般饲养条件稍高的稳定状态,如此持续5~7天,除可有效促使虫体自宿主脱落拨离外,同时也可有效杀灭存在于水体、体砂或滤材中的休眠卵(cyst)。而在提高温度的同时,最好也能以循环量较大的过滤装置,搭配孔隙较为致密的滤材重复循环过滤,藉以将自宿主体表脱落,并短暂悬浮于水层中的虫体与休眠卵。 <br/><br/>而针对饲养个体感染白点病时,较为主动的管理策略则是藉由适当药物,或是诸如臭氧(ozone;O3)与紫外线等不同的消毒及灭菌装置,作为治疗与健康管理的相关操作。不过必须要提醒的,是饲养者应该依据个体当时的健康状态,进行适当方式的治疗管理,避免过于刺激或明显伤害的药剂种类、剂量甚至操作方式,让个体在已因感染疾病而呈现虚弱之际,又必须承受另一次来自于治疗过程中的明显刺激。 <br/><br/>鞭毛虫(flagellate) <br/><br/>也是湖产慈鲷在饲养过程中,经常会感染的寄生虫病原。这些必须以染色及显微镜观察的微细病原,不但会依据种类与宿主特性,分别寄生于鳃部、鳍部与体表,同时偶尔也会伴随其它原生动物或细菌,造成让宿主在健康状态上更加难堪,且让饲养者在治疗管理上更显棘手的二次性感染。</font></div>
最爱短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红鼻剪刀楼主Lv.2 发表于 2008-12-18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div class="t_msgfont"><font size="4">造成鳃部感染的相关症状上 <br/><br/>受到大量鞭毛虫寄生的宿主,鳃部不但呈现失去光泽的暗红色泽,在鳃丝边缘有大量色呈乳黄或白的腥臭粘液堆积,同时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鳃部也会逐渐出现血栓、肿大与溃烂等病症。而主要发生于各鳍基部的相关感染,则会造成相关部位周围粘液大量分泌、鳍膜溃烂并偶尔出现大小不一的脓包。至于造成体表皮肤的感染,不但在局部会出现稍微突出的红斑、粘液增多、皮肤因微血管末稍扩张而出现明显血丝,同时多导致体侧皮肤变红,并容易并发二次性感染之细菌性病害,甚至导致鳞片脱落及皮肤溃烂等症状;而针对严重罹病的个体,则多并发肠炎或出血性溃疡,并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死亡。 <br/><br/>鞭毛虫的相关感染症状 <br/><br/>不但偶见于一般业余爱好者的饲养环境,同时也常成为慈鲷繁殖场主要的寄生虫性感染疾病。因微细藻类密度过高导致的水色过浓、富含有机质而造成的环境优养,甚至是水中存在大量因生物尸体或残饵所形成的悬浮颗粒,皆有可能成为滋养环境病原,并造成相关疾病感染与传播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相关疾病治疗与管理上,除应针对水质与过滤循环系统,定期进行测定、清洁与相关评估工作,同时也须针对新进个体,特别是一些来自于户外繁养殖培育的个体,也应彻底做好与健康管理相关的检疫工作。而如果不幸相关疾病在饲养环境中发生,则应同时针对水体、硬件环境与饲养个体进行药浴;一般较被推荐用于杀灭鞭毛虫的药剂,除了针对特定病原进行杀灭或疾病治疗的市售药品外,饲养者也可采用福尔马林(24~30%的甲醛溶液),以适当浓度在无光环境下进行药浴。 <br/><br/>而除了发生于鳃腔或体表外部的相关感染外,于蝴蝶(Tropheus spp.)、狐狸(Goby Cichlid)或龙王鲷(Pterochromis spp.)等以刮取岩石表面生物薄层或微细藻类为主要食物的特定慈鲷种类而言,也很容易于消化道中,发现近似线虫、钩虫或六鞭毛虫(Hexamita;Octomitus)等相关寄生虫感染。受感染的个体会出现活力与食欲降低、腹部凹陷及不时抖动或窜游等现象,而随着虫体不断吸收个体体液与持续增殖,则多会导致个体出现肠前段明显积水、肝脏萎缩、因胆道闭锁阻塞导致的胆囊肿大,而大量聚集于肠道中段的虫体,却又会导致肠后段出现萎缩、出血甚至糜烂等现象。而针对这种发生于特定鱼种消化道中的寄生虫感染,建议最好能针对新进个体进行彻底的驱虫处理;格外是一些直接自湖域采集的野生个体,或是长时间于户外环境培养的个体,都是感染消化道寄生虫的高危险群。 <br/><br/>非病原性疾病 <br/><br/>所谓的非病原性感染疾病(non-pathogen infection disease;NPID),所指的便是当个体生理出现明显障害时,但却并无显著的病原生物影响;而经常造成湖产慈鲷于饲养过程中,出现非病原性疾病的主要症状,以因雄性荷尔蒙摄取过多所导致的代谢障碍,及因长期投喂单一性饵料所造成的营养失衡最为常见。 对于绝大多数种类的湖产慈鲷而言,其华丽动人的体色多半仅出现于雄性个体,同时也仅有在个体进入生殖成熟阶段时,才会循序渐进的缓缓呈现。不过这种特殊的体色表现,显然无法满足观赏鱼市场中的实际需求;且仅出现于雄性个体的艳丽体色,也明显地增加了繁殖场在培育个体时的相关成本。因此在早些年前,便有繁殖者在培育个体的过程中,将俗称为甲基或皇冠甲基的雄性素,便是生殖生理中所称的睪固酮(testosterone),以混入饲料的方式,投予育成阶段的个体,并藉由食物摄取的方式,让这些成分直接进入个体体内。这些固醇类的雄性素,即便是相当微量的剂量,便足以在短时间内将个体的内分泌生理,导引至成熟雄性的表现阶段,因此不但原本在性别分化上为雌性的个体,会有类似于雄性的体色、外型甚至是行为表现,同时部份仍处于亚成阶段(sub-adult stage)的个体,也会在行为及色彩上表现出极不协调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好像是一个正在读幼儿园的孩童,却有着宽阔肩膀、发达肌肉、低沉嗓音甚至明显胡须般的怪异。 <br/><br/>这些持续接受高剂量荷尔蒙投喂的个体 <br/><br/>虽然在色彩及型态上被赋予了极高的观赏价值,然而其对于个体在生理上的明显破坏,却是少人留意的。首先这些在体内有明显雄性素堆积的个体,多半会呈现旺盛的活力,相对而言,个体的食欲与消化能力则会渐转低下;而在充分表现成熟雄性个体行为的意念下,也会让个体展现分外的竞争性、排斥性甚至攻击性。不过这种在活力上的显著增加,却并非代表个体全部生理状态获得提升,相反的,个体在运送或对于适应环境的能力上,却多呈现令人难以置信的脆弱;因此部分曾以荷尔蒙处理的个体,一旦当水质环境发生些微的变化,或是以正常的包装运送处理,经常会导致相当明显的死亡情况。此外那些因接受雄性素刺激而在外部特征及行为上,显现伪雄状态的雌性,也会因为肝脏功能早已受到损害,而就算是停止荷尔蒙相关投喂一段明显的时间后,仍不具有繁殖的能力。 <br/><br/>而经常出现于湖产慈鲷中的另一种非病原性疾病,则为因持续投喂单一饵料所造成的营养失衡。其实对于多数饲养于水族箱中的坦干依喀湖慈鲷而言,不论使用天然活饵或生饵投喂,或是因为部分原因仅以配合饲料供食,其实在能量的获取上都显足够;不过若要以营养观点看来,由于饲养者多由自身的方便性,进行投喂管理上的相关考量,因此经常见到许多自诩为玩家的人士,多忽略了个体对于不同营养来源的迫切需要,而仅以单一性饵料持续给饵,自然在时间的累积下,造成个体于生理上出现障害。 <br/><br/>格外是一些诸如蝴蝶(Tropheus spp.)、龙王鲷(Pterochromis spp.)、狐狸(Goby Cichlid)或羽鳍鲷(Featherfin Cichlid)等种类,牠们宽阔的口裂,以及密布于上下颚边缘的细腻齿列,往往会误导饲养者投喂错误的饵料种类,甚至仅以单一性的饵料投喂;因此时可见到部份个体发生肠水肿、腹水或是营养失衡等现象。而对于部分在摄食偏好上呈现动物食性(carnivorous)的种类,则多因维他命与矿物质缺乏,而出现脱颚或错颚等表现于外的明显畸形。 为了避免个体出现如此的营养性疾病,建议最好能以个体口裂大小及摄食能力优劣为前提,选择性质、大小与种类适当的饵料组成,同时针对个体的营养需求与摄食偏好,调配适当来源与比例的食物组成。避免长时间投喂单一性组成或品质不佳的劣质饵料,往往是避免个体发生营养性疾病的不二法门。</font></div>
<div class="t_msgfont"><font size="4"></font>&nbsp;</div>
<div class="t_msgfont">&nbsp;</div>
最爱短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红鼻剪刀楼主Lv.2 发表于 2008-12-18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8-12/2008121813371945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潇洒的走开Lv.2 发表于 2008-12-18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p>加油,为重庆坦雕的崛起而努力</p><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8-12/200812181643237022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Service@cqh2o.com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3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